(资料图)
四川经济网讯(记者 王炎 文/图)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强调要更加注重革命老区、脱贫地区、民族地区以及盆周山区高质量发展,四川在支持这四类地区的发展上主要有哪些考虑?5月5日,在“五区共兴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“推动‘五区共兴’,促进高水平区域协调发展”新闻发布会上,记者获悉,四川将从加大力度补短板、突出特色扬优势、改革创新增添内生动力、结对帮扶推进外部支持4大方面发力。
新闻发布会现场
加大力度补短板。“四类地区”发展任务重,要解决的问题很多。总体看,当前基础设施、城乡建设、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弱项最为突出。相应补短板的重点就是要持续推进综合运输通道、重点水利设施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;持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,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推动城乡融合发展;持续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,提升卫生健康保障能力。通过补短板切实解决一批长期制约“四类地区”发展的基础性瓶颈性问题。
突出特色扬优势。“四类地区”矿产资源、清洁能源、红色文化、民族文化、生态资源较为富集,“四类地区”的振兴发展将依托特色资源,培育发展优势,增强造血功能。下一步将重点支持“四类地区”发展特色产业、现代农业,推进文旅融合发展,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推进生态资源价值转化,推动清洁能源的低碳高效利用,努力把“四类地区”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。
改革创新增添内生动力。市场机制不活、创新能力不强、内生动力不足,是制约“四类地区”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问题。下一步将重点支持“四类地区”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,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对标创新,加强科技支撑服务与人才引进培养,搭建开放平台推进区域合作,激发“四类地区”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。
结对帮扶推进外部支持。针对“四类地区”的部分欠发达县域,建立省内先发地区、部门、企业与欠发达县域结对共富机制,采取“一县一策”进行精准帮扶支持。先发地区发挥牵头作用编制帮扶规划并按年度推进实施,企业更多采取市场化方式开展产业合作帮扶,省级相关部门将出台差别化支持政策,拿出真金白银去支持“四类地区”的欠发达县域振兴发展。
省委政研室副主任、省委改革办副主任钟国强表示,省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,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总牵引,以“四化同步、城乡融合、五区共兴”为总抓手,强调补齐区域发展突出短板,更加注重革命老区、脱贫地区、民族地区、盆周山区高质量发展,更加注重未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的区域发展。
在推动“四类地区”发展上,近年来,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《四川省“十四五”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》《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》《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》等政策文件,从基础设施建设、特色产业培育、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政策。
由此,“四类地区”发展也取得了明显进展成效,县域经济实力得到大幅提升。宜宾市翠屏区在2020年进入全国百强区阵列,西昌市在2021年进入全国百强县阵列。到2022年末,“四类地区”中有宣汉县、江油市、南部县等13个县(市、区)的经济总量排到全省前50。
但总体来看,“四类地区”公共服务、基础设施、产业发展仍然是滞后的,还有不少县在经济发展水平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、地方财政保障能力方面均大幅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。对此,省委决定出台专项支持文件,明确要把更多的资源和力量投放到“四类地区”,进一步加大对“四类地区”的支持力度,进一步精准施策推进“四类地区”振兴发展。
关键词: